捋企业进化简史,探数字化转型逻辑

2022-03-04 10:00:00
数据力学
转贴:
公众号
3107

导言

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数字化技术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?
回顾历史,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“同宗同源”。除了诸如商业、交通、金融、通讯等服务行业外,信息技术对农业、工业等企业的促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。面向未来,预测数字化技术将可能给产业乃至人类发展的影响,人类的想象力已经走得很远了。可以说,数字化技术将变得无所不能。
究竟是技术怀疑论者低估数字化技术的潜力?还是乐观派过于鼓吹数字化技术的神力?相信许多朋友跟我一样,并没有答案。
无论如何,企业的改变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“基因突变”。不仅如此,企业的规模越大,改变的难度越大。因此,决定理论结合实际,捋一捋企业进化历史,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,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有所启示。以华为为例,从1987年创业至今的三十余年里,企业经历了三次进化:
  • 第一次进化 从“家族式”组织到职能型组织;

  • 第二次进化 从职能型组织到流程型组织;

  • 第三次进化 从流程型组织到数字化组织。


一、“家族式”组织→职能型组织

准确的说,华为 并不是家族式 企业。用“家族式”一词来描述初创企业的状况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意义。和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,华为在创立之初,规模不大,都基本上是由老板以及少数几个核心的企业创始人做决策的。企业员工们也往往身兼数职。
记得本人早期就职于一家小型软件公司。软件开发部门不到十人,本人集部门经理、产品经理、系统架构师、程序员、测试工程师,乃至售前售后工程师于一身。相信许多朋友也都有类似经历,尤其是软件行业从业朋友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,无论是管理层,还是员工,都逐步开始明确的工作分工。企业由战略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交付与服务、财务、人力资源,以及其他等其他部门组成。企业内部运作管理开始制度化,由“人治”走向“法治”,完成企业进化的第一次“蜕变”。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,且有章可循。相比于进化之前的状态,毫无疑问是一大进步。

根据了解,当前国内大部分的即使成规模的企业,运作方式也主要是以职能型组织为主。


二、职能型组织→流程型组织

但随着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,功能型组织的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。“部门墙”、“信息孤岛”等足以描述职能型组织的状况。众所周知,华为自2000年前后开始从IBM引入IPD(集成产品开发)流程。从此也开启了漫长的流程型组织变革之旅。相信朋友们对华为的IPD都有所了解,此处就不再啰嗦了。
请朋友们看如下一段文字。
“产品开发是许多企业组织遇到的另一种流程。...许多类型的人参与了产品开发流程。研究与开发(R&D)人员提供技术专长,市场营销人员提供有关客户需要的知识,制造专家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有效和经济的生产,而财务人员评估一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有利可图。 产品开发是一个方面,研究和开发是另一个方面,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个中心问题,前者是一种流程,而后者是一种组织单元,是由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部门
没错,这段文字几乎描述了华为当年IPD流程变革所带来的变化。不过这摘自《Beyond Reengeering》(《 超越再 》), 1997年首次出版的。那时,华为的IPD变革还没有开始。之所以跟大家绕个圈子,目的是想说明,华为的成功固有有其特定的环境,社会经济环境、企业创始人的智慧与战略眼光、独特的人力资源政策等等。但在企业运作管理方面,绝大多数并非独创。上面的案例甚至看起来只是从教科书上直接照搬到企业,并付诸于实践。
为什么强调要建设流程型组织呢?
为了说明从功能型组织到流程型组织的进化,我们用从马车到汽车的进步来做一个类比。马、车厢、车轮、驭手是一架马车的基本构成。各个部件功能一目了然,各司其职。汽车取代了马车,不断升级,延续至今。跟马车不同的是,汽车不再只是由各部件简单物理拼接而成,而是细分可以发动机子系统、底盘子系统、车身子系统、空调子系统、电子子系统等等。流程型组织,不是指各个功能部门发布了自己部门内部的流程。当年,FM担任华为流程IT总裁时指出,从公司层面看,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主业务流只有三个,由“两大一小”端到端流程构成。即:
1、IPD
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。IPD是并行工程方法的应用和扩展,是一种集成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结构化产品开发和管理框架,它要求产品开发一开始就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,建立集成跨功能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,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开发。
2、LTC
Lead to Cash。LTC是从线索到回款,端到端贯穿公司运作的主业务流,承载着公司最大量的物流、资金流和人力投入。
华为销售团队早先主要考核销售额(订货额)。后来在代表处组成客户、产品、交付代表的“铁三角”。考核指标也相应增加了收入、回款、利润等指标。
3、ITR
Issue to Resolution。面向所有客户服务请求的端到端流程。
小徐总在《谈业务、流程、IT、质量、运营的关系》(网络上可查全文)一文中提到一个案例:“我们的ITR流程,以前根本不关注客户,所有的问题定级都是基于不同产品不同问题来进行技术等级定级,然后互相吵架,吵得一塌糊涂,其实问题都是从客户那里触发的,客户是最急的。我们没不去关注问题对客户的影响,以对客户的影响来评价级别,而在内部吵。以前所有做过研发的都和GTS超过(因为研发有这个考核指标)。后来网上问题处理流程和IT系统最大的改变是:以客户对故障的定级来定级。客户很清楚其有多少用户被影响了。通过数量、时间、重要性三个要素来定级,根据这三个要素分几档,自动就定级了。然后所有的IT,所有的流程都围绕快速去知道网上发生的问题、快速解决网上问题,所有内部考核的事情先放在一边。”
华为在端到端流程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,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端到端信息流打通,绝非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描述的。
为了说明端到端流程建设的重要性。此处引用迈克尔.哈默在《超越再造》一书里有如下形象的描述:“当有人问我以什么为生,我有时回答说,‘我正在将工业革命颠倒过来。’ 工业革命将流程分解成各个任务;以为流程为中心又将他们合并回去。
到这里,讲一个正在发生的小插曲。

正当我周末宅在酒店写此文时,同时等着昨天网上下单的泡茶水。有感而发,发了一条朋友圈,“我的水还在路上,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也还在路上。”

shuzihua-订单

这也是本人以消费者名义跟某客户做的第一单生意。 据我接触了解 客户的员工工作都非常努力。用户体验,跟人、数字化技术有关,但系统性的提升更跟端到端的流程重整有关。


三、流程型组织→数字化运营组织

流程型组织将企业的业务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朝着清晰的战略目标前进。IBM的前总裁郭士纳退休之后出版了曾经在商界轰动一时的《谁说大象不能跳舞》。一方面彰显郭士纳辉煌的成就,另一方面足见让大象跳舞之难。
IBM如此,华为亦如此。
流程是一个既让人爱,又让人恨的东西。相信我们人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。
我们同龄人上学时大概都学过《列宁和卫兵的故事》,故事里的卫兵堪称严格执行流程、规则的典范。
在华为,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有趣的小故事。据说,在手机还没普及的时代,某天任老板给公司总机打电话,“请转一下郭*办公室。”接线员自然没想到是老板打来的电话,例行回复对方:“先生,按规定没有预约的话,我们不能转公司高管分机。”结果可想而知。因此后来公司交换机系统内置了VIP电话号码,一旦打进来,便清楚来电的身份。
过去为了让端到端流程相对顺畅、高效运作,有两方面的工作。
一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精力 提前按业务场景 识别、优 业务规则,通过流程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,指导业务执行。即使如此,规则往往滞后于业务实际发生,从而局部看起来效率低、体验差。
另一方面,为了确保流程严格执行、高层及时决策指挥,其中的诀窍是建立起了庞大的运营支撑组织,负责一线流程执行团队与负责掌管战略方向的各级管理层之间衔接、协调。围绕着数据,一群被戏称为“查数姑”、“表帝”,承担着“人工”智能分析工作。这就是华为自创的另一个E2E(原意指End to End,此处指C EO To  Employee)。
依然让我们继续用传统汽车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类比。这一次改变与其说进化,不如说是逐步迭代升级,并不象马车与汽车之间的巨大差异。导航系统负责路径规划;车身周边的各种摄像头、雷达,负责识别实时路况信息;等等。尽管当前的自动驾驶依然以辅助驾驶为主,但相信真正意义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指日可待。
同样的,对于华为整体效果来说,很难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界限来区分数字化转型与过去的管理变革。

数字化转型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解放了庞大的运营支撑组织,也就是华为内部所说的数字化运营。按照业界对于运营的定义来讲,准确的含义是数字化运营管理。通过数据的手段,以业务实时可视为基础,逐步实现根因诊断、趋势预测,并最终实现基于算法的自动决策。


后记

数千文字粗糙的文字,被冠以“进化简史”之名,绝对是狂妄。数月来一直努力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数字化组织的思路。虽说目标是数字化,但发现不以端到端流程重构为基础,只是谈数字化,难免陷入技术堆砌之中。后续计划将以此为主线,逐步打开分析,敬请关注。
写到这里,将最大的心得总结成几句话,送给朋友们:
永远不要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马车升级成自动驾驶的汽车。
文章分类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:阿道
  • 手机:17762006160
  • 地址: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118号青铁广场18楼